时间:2021-04-26 09:18:18 浏览次数:1828 来源:《习近平用典第三辑:马克思主义经典篇》,人民日报出版社,福建纪检监察
——习近平《摆脱贫困·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
原 文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又称为“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首次对唯物史观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论证了研究现实的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科学历史观的前提,指出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条件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同时由此出发来阐明意识的各种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并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他们进而阐述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消灭私有制、建设新社会并在斗争实践中改造自己的任务,同时强调未来新社会的创建要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以及世界性的普遍交往的形式为前提。这个新世界观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人类生活需求有两个方面,即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生活需求。相应地,人类为自身的生活需要,也从两个方面开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实践过程就是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
在谈及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时,时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脱贫致富的实践过程不仅是改造客观世界、建设物质文明的过程,也是改造主观世界、建设精神文明的过程。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等论断,一脉相承、一以贯之。
扶贫先扶志,要找准精神的“贫根”。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鼓起贫困人口主动战胜贫困的志气、激发他们摆脱贫困的内在动力,不仅能让脱贫人口“富起来”,也能让他们“走得远”。
凯发k8国际唯一 copyright © 2016 福能期货股份有限公司 本网站所载文章和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备案/许可证号: 本网站支持ipv6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75号海西商务大厦31层